汉语中“化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856年英国传教士韦廉臣(1829—1890)编的“格物探源一”书,是英语“Chemistry”一词的意译。“chemistry”来源于拉丁语“alchemy”,后者来源于阿拉伯语“al-kimiya”。关于“al-kimiya”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认为alchemy来源于古埃及。最初提到化学科学(scientia chi-miae)的是费米克(Firmicus),他在公元前4世纪前半叶写了本称为“马塞西斯”的占星术的书,且残缺不全。他在书中对化学这门科学的对象并没提什么,但它被大约3世纪末还在世的另一作者帕诺波里的佐西摩所阐明,认为xηvεIα(即chemia)指的是制造金银的工艺。在现存最古老的古埃及莎草书卷中,主要阐述了金属加工和提纯,合金制取,贵金属仿制及伪制,而在当时伪制完全被公开认可,伪金与真金同时流通。因为最初在埃及运用这种仿制法,该国名称早先为chemia,意为黑色的,来源于该国肥沃的黑土地,而炼金过程中就有一个步骤叫“黑化”。因此最可能的是seientia chemiae最初指的是埃及的科学。约于公元1000年编写词典的苏达思(suides)也把chemia定义为金银之制取。由此可见chemia不再是指一个国家的名称。阿拉伯人继承了亚历山大炼金术士的遗产,他们使用chemia(即阿拉伯语al-kimiya)作为实现金属转变的物质或介质,即哲人石的名称,或更准确地说,是作为由哲人石得到的制剂的名称。炼金术又由阿拉伯传入中世纪的欧洲,演变为“Alche-my”再由这个词衍生出chime(法语“化学”),chemie(德语“化学”)或chemis-try(英语“化学”)。直到16世纪,寻找哲人石几乎是化学研究的唯一对象。但从这一时期起,化学在两个新的和不同的途径中——冶金学和医药化学——发展起来了,从而促进了无机化学的发展。从此炼金术(Alchemy)逐渐转变为近代化学(chemistry),并经罗伯特•波义耳,第一个明确提出应把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来进行其本身的研究,确立了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由此看来,“化学”一词纯属“舶来品”。
印度学者马迪哈桑1951年提出另一种说法,认为al-kimiya的词源是由中国金丹术衍生的。在阿拉伯语中al-klmi-ya的原意是炼金术,而阿拉伯的炼金术是由中国传去的。在中国炼丹家中,“还丹”和“金液”是主要的探讨对象,而“金液”在华南的福建方言中读音是“钦牙”(kimya),阿拉伯人与中国发生接触的地区正是福建。al-是阿拉伯语的冠词,al-kimiya看作是“金液学”。事实上,这个词在阿拉伯语中确是指一种能使他物成金的液体,即由哲人石得到的制剂。如果这一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化学”一词倒是由我国传出,后来又辗转传入我国,为出口“转”内销。但这一出一入之间化学经历了由炼金术到近代化学的巨大变化。“化学”一词,在19世纪70年代由我国传入日本,取代了他们原来的音译名词“舍密”(德语chemie的音译)。
上述两种语法都说明现代化学脱胎于古代炼金术,且最终都汇集到阿拉伯化学时期,都有一定道理。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人逐渐强大起来,形成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他们继承了古希腊和亚历山大时期的科学传统,并通过与中国的交流学习了中国的炼金术知识,而且特别发展了这些知识,出现了一批阿拉伯化学家(公元8世纪),开始了化学发展的新时期。